02. 歷史街區變身國家4A級景區|廣州?恩寧路永慶坊
03. 低干預手法恢復大尺度歷史城區|福州 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
04. 26公頃的微改造實驗|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05. 嶺南風貌建筑與新生城市公共空間相融共生|廣州 黃埔區沙步舊村城市更新
06. 新舊交融、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重慶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世代綿延的城市譜系
風貌變遷,南頭古城的四個歷史時空?


格局生長,街道肌理與建筑形態
生長的古城


包容的古城
散落的古城
文保更新,未完待續的當代古城
文保階段
南頭古城文物保護措施:
- 1983年,南頭古城南城門和北城門墻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84年,南頭古城內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育嬰堂、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88年,南頭古城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97年,香港回歸時,新建八處仿古建筑。
- 1998年6月,南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市規劃國土局南山分局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制訂了《南頭古城文物保護規劃》。
- 1999年7月,編制了《南山區新安故城(南頭古城)——深南大道鄰街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
-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處成立,專門負責故城文物的保護管理。
- 2000年,南頭古城保護的建設工作正式通過南山區政府的立項。
- 2002年,南頭古城內的南頭村碉堡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南頭古城垣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2002年5月,廣東省市文物專家對南頭古城南門廣場保護進行論證。
- 2002年11月,廣東省文化廳批復同意南頭古城南門廣場保護方案。
- 2004年8月,新安故城管理處更名為南頭古城管理處,并加掛南頭古城博物館的牌子,同年9月,南頭古城歷史陳列展覽對外開放。
-
2006年10月,南頭古城改造工程將重新啟動。
更新階段

南頭古城更新改造措施:
- 2011年12月,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編制了《深圳市南頭古城保護規劃》。
- 2017年,深港雙年展在古城的舉辦,將建筑與藝術進行了融合。通過對產房、街區、住宅、綠地廣場等改造,提升了空間質量。藝術家們多樣化的介入,也使這個古老的村落煥發了新的活力。
- 2018年,深圳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將南頭古城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 2019年初,深圳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將南頭古城保護開發事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綱要。
- 2019年3月,南山啟動了南頭古城“蝶變重生計劃”,我們又再一次看到了一個變化的古城。
-
2019年10月,南山區委區政府將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列為全區“三大戰役”之一,力爭打造為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歷史博物館。
跨界更新促進古城復興
更新時間:2016-2018
更新內容:城市設計與研究、局部建筑改造
用地面積:282,637m2
建筑改造面積:12,485㎡
景觀改造面積:24,469㎡
梳理觀念
提出策略
確立計劃
實施改造
一條主線
關鍵節點
【起】
南門公園
【承】
“書院廣場
【轉】
“十字街廣場”
【合】
“報德廣場”
【聚】
創意工廠與集市廣場
【敞】
“大家樂舞臺”/開放式小劇場
【隱】
“城中綠洲”
借勢激活


城市微更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更新時間:2019年3月-2021年8月
更新內容:基建改造、建筑改造、內容運營
街區規劃占地面積:245,000 平方米
街區規劃建筑面積:92,000 平方米
順勢而為,重張定位
三方協同,推進更新
確立原則,有機更新
以點帶面,分期改造
升基建:基礎設施改造,推進城中村綜合治理

造景觀:景觀優化提升,改善街區環境品質



理文脈,修繕文保建筑,傳承文化譜系






微改造,改造單體建筑,營造內容載體



持續運營,活化街區
品牌定位:源·創·藝·活
運營思路:打造創意產業聚集地
業態更新:特色業態創新在地文化

?


內容生產:文創活動引導生活方式

引導產業,融合發展
梳理文化線索
發展文化產業
未完待續的城市更新
關于路線
關于目的
關于可持續
項目地址: 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
委托方:深圳市南山區建筑工務署
規劃設計管理:萬路設計,萬科城市研究院
設計總包:深圳市博萬建筑設計事務所
景觀設計:奧雅設計、Lab?D+H
施工方: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武重義/MVRDV/上海集合/都市實踐/梓集/豎梁社/厘米制造/南粵古建/壹拾壹/奧雅設計/D+H Lab/大觀國際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朋格幕墻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尊鵬幕墻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深圳市上行線設計有限公司
02?廣州 恩寧路永慶坊?

永慶坊位于老廣州的核心地帶,恩寧路。這條老街在晚清開埠的時候曾經是南部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域。在解放后恩寧路逐漸破敗,榮光不在。近年來,恩寧路的主街被逐漸開發成了老字號一條街主打文化旅游。雖然主街成了旅游景點,但是兩側的小巷以及周邊的社區仍然是一個無人問及的貧民窟。
我們的項目正式其中一個老街區的改造,恩寧路99號永慶大街。永慶大街的區位十分優越,緊鄰恩寧路主街,背靠著名的粵劇歷史博物館。街區內部有汪精衛的故居,李小龍的祖居等歷史老建筑。在新的舊改中,星巴克體驗店將會引入這個老區。同時,萬科在舊建筑的廢墟上建成了萬科的創業中心,青年旅社以及兒童早教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項目開發,原有住戶并不像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一樣拆除回遷,一大半的原著名選擇留在老的社區。所以,我們在永慶坊的公共空間設計將會面對一個最為獨特的議題:新的舊城改造如何讓新的業主與老的居民“永慶,共生”。另外,如何有效的利用大規模拆遷產生的廢料也是我們此次設計的重點。
未來的永慶坊,老民居,老商鋪,歷史建筑星巴克咖啡創業營地早教中心的建筑各有不同風格多樣,公共空間的設計顯得極為重要,如何將這些獨特的建筑物連接起來呢?公共空間的節點如何營造才會成為一個吸引人氣又不影響原住民的地標呢?
為了解決場地問題。我們將復雜的場地分成了三個系統,流線系統與文化節點系統以及自然節點系統。流線系統通過獨特的歷史鋪裝連接不同的建筑物與周邊的社區。而文化節點系統則形成人們聚氣的所在??罩凶匀还濣c系統在屋頂營造了一個綠意盎然的空間。
同時,我們有效的利用了場地的廢料如瓦片,青磚,麻石以及木材并將它們變為景觀元素,變廢為寶。
為了統一場地的設計風格,景觀設計需要一個靈魂貫穿始終。我們的靈感來自于恩寧路錯落的坡屋頂。為什么不把這個獨特的語言剪下來形成一個個的景觀剪影呢?設計剪影不但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標示系統,剪影也營造四個重要的節點空間。歷史剪影大瓦墻落水,節慶剪影木階梯,休閑剪影屋頂花園以及人物剪影李小龍祖居入口花園。
木階梯?Grand Wood Step
大瓦墻落水?Tile Cascading Wall
李小龍水景?Bruce Lee Waterfeature
屋頂花園?Roof Garden
同時,我們還為場地設計了一整套景觀標識系統,將信息剪切到了場地系統之中
03?福州 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

”

△?LI Awards 獲獎項目官方宣傳海報
項目概況
PROJECT?OVERVIEW
煙臺山社區的復興是宏觀尺度下的城市微更新實踐。設計手法是克制的,通過探索場地內文化脈絡,從歷史中汲取靈感,恢復原始建筑空間,保留原生植物,悉心處理文脈與地脈的關系,使每個設計元素恰到好處的存在于整個歷史空間的敘事中。
歷史的記憶通過景觀體系下的城市更新獲得新生,研究照片和歷史資料,恢復歷史空間的原貌,協調處理修復新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比起推倒重來,微更新能保留煙臺山特有風貌并使之延續傳承,也更強調整體人居環境、公共設施改善。大量的留白為不同的功能融入形成了可能??此坪翢o痕跡的設計實則經歷了巨大的努力和克制。使每個新的設計元素恰到好處的存在于整個歷史空間的敘事中,置身其中甚至有一種穿越感。在狹長的線性空間中出現一系列舒適的小場所,或是外擺休憩區或是公共空間,在步移景異的上山過程中人們可以很好的與他人與環境互動。通過為公眾塑造新的生活空間,使他們可以更好的享受場地,并感受到場地內的文化脈絡。

△ 煙臺山樂群路鳥瞰效果圖
△ 煙臺山樂群路規劃總圖

△ 改造后的煙臺山樂群路
文化脈絡
SITE HISTORY
福州煙臺山,位于閩江南江濱沿線。作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它曾是福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樂群路貫穿煙臺山,是該片區域內最為重要的一條城市血脈。然而,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洗禮后,老街巷的建筑破壞較嚴重,且已出現空間空置、設施老化、配套業態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重振煙臺山片區活力,延續城市文脈成為亟待解決的第一要務。

設計挑戰
DESIGN CHALLENGE
空間受到居住人口龐大和留存的大量歷史遺跡的限制,煙臺山的樂群路的設計不適合通過大規模的拆建進行更新無法通過標準的改造手法完成。公共空間的重建,便成為了場地的破題根本。經過專家研討、照片歷史資料研究,團隊決定以景觀微更新的干預手法恢復一個大尺度的歷史城區。設計團隊從研究中提煉歷史價值,量身定制修葺更新方案,留住片區溫度的公共空間等手段,更好的為鄰里營造場所并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 改造前的煙臺山樂群路是破敗混亂的

△?煙臺山的道路系統圖紙,樂群路為煙臺山的主路,而九條小巷連接到周圍的社區,這就是倉前九里的由來
△ 煙臺山的現狀植物圖,我們經過了仔細的測繪,標出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并進行保護
用景觀道路系統修復原始空間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ALLEYWAYS
煙臺山道路系統由一條主道和無數條支路構成。為提供當地居民適宜公共空間及生態環境,提升歷史街區的交往活力,設計師在狹長線性的支路空間內增設了一系列舒適的小場所和外擺休憩區,并通過鋪裝的界定形成了停留區和通行區。主道動線將人們帶入一個個開放空間。大量的微型口袋花園就在巷道的死角空間應運而生,開放式的空間為在場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
設計師通過臺階的設計消解了原場地內復雜的地勢高差,巧妙地鏈接了高低路面。傾斜的古樹被設計成了場內獨特的景觀地標,利用植物柔化了建筑的冰冷感,有效地協調了居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設計團隊通過道路的契合、鏈接了區域內的碎片,將口袋花園的景觀設計連接在了一起。一動一靜在沿途的標識、石刻的文字中相連,營造了社區的創生。人們在移步換景的上山過程中也可以自然地與他人、與環境產生互動,由此促進片區交往因子的活躍度,提升空間活力。通過鋪裝的重新界定,樂群路最大化的保留了車行的功能,而人行的煙火氣也得到了極大的尊重。
△?樂群路成了市民寫生的場所
△?樂群路的通行功能并沒有被影響

節點設計
NODE?DESIGN
場地的拆遷中,大量的老建筑材料被保留下來。團隊遵循“修舊如舊”及“可持續性”原則,石頭打碎后鋪平人行道?;⑵な眽境蔀閾跬翂?,瓦片變成了透光的花窗,麻石變成了場地的種植缽。老磚和新磚在砌墻時進行的刻意融合。在老磚稀缺時通過植物做舊來最大化形成歷史街區的文脈感。通過大量的新老材料的結合將場地的現在和過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我們仔細的調查了所有的老照片并在三維空間中逐漸復原
△ 歷史的記憶和現實的場景形成了時光上的對話







△?通過溯源歷史,恢復了街道的原本風貌,使之融入在環境之中
△ 新的踏步經過了處理和時間發生對話
△ 石材地刻的歷史地圖與老石材配合形成了獨特的空間
△ 煙臺山的古地圖被篆刻在石材之中
△ 廢墟中的每一個信息都被最大化的利用
在樂群路上,百年的榕樹和銀杏樹在樂群路上比比皆是。設計師尊重傳統街巷肌理,嚴格保護大型老樹及大部分植物,保全街區歷史感,實現植物和場地的共生關系。我們在縫隙空間中增加綠色。通過灑入草籽的方法使植物在麻石墻體上生長。石階旁,花草在麻石種植缽中自由生長,磚瓦縫隙中亦有藤蔓滲透而出。另外,在修建的過程中,邀請當地工匠使用傳統方法修復圍墻。將原本封閉的圍墻修改成半通透圍墻,利用高低差,既保護了居民隱私,也讓大量的植物和建筑的細節能夠從墻中透出,形成獨特的半圍合空間。原生植物的種植營造出生機和詩意,令新的景觀與煙臺山和諧共生。












回應歷史空間的敘事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NODES
? 01「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卻長期得被高墻遮擋,形成封閉空間環境。設計團隊根據歷史文獻對圍墻和庭院進行改造,復原了石厝教堂圍欄及大門,并保留了庭院內的百年銀杏,重塑院內歷史風貌。為了完整呈現教堂建筑原貌,團隊將教堂入口處已被掩埋的臺階的地平降低了近一米。原樹池外特意擴大加砌了一圈形成了雙層樹池,以保護古銀杏的樹根,現場廢棄的石板材料和礫石被重新收集用于鋪設教堂內院。極簡的景觀設計烘托出場地內靜謐安詳的氛圍。
△?石厝教堂,興建于1860年,原名圣約翰堂( St. John's Church),五口通商之后由僑居福州的英國僑民集資籌建

△?通過半透的圍墻,人們可以更好的觀察秋季的落葉
△?每逢深秋,銀杏落葉形成了樂群路獨特的景致



? 02「閩海關稅務司」
在閩海關稅務司的景觀改造中,我們保留了原有即將傾倒的古樹,并以其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歷史紀念空間,老樹花園。簡潔的臺階消化了場地的高差,歷史的故事刻錄在花崗巖座椅之上?,F在的閩海關稅務司成為了福州市民的秘密花園。

△?稅務司的古樹雖然快要倒塌,我們盡全力將其保留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古樹花園
△?閩海關稅務司的后花園成為了煙臺山市民的后花園

社會意義
SOCIAL?SERVICE
在修復和翻新煙臺山舊貌過程中,將復興痕跡隱于場地設計之中,盡可能的向場地居民與游客還原片區原始歷史面貌。將歷史文脈及現代視野在場地內有機融合,使煙臺山再現其世紀滄桑后的芳華活力。
△?閩海關稅務司成為了煙臺山的婚紗拍攝的打卡點

項目信息
04?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場地解讀 | Site Interruption
▼沙井古墟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混合型歷史街區
▼沙井古墟航拍
▼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展覽主海報(策展人:張宇星、韓晶,展覽視覺設計:SURE Design)
▼沙井古墟新生-設計范圍
▼六個(組)改造和新建設計項目分布于龍津河兩側
▼龍津河雨污分流改造-河道剖面示意
▼龍津河河岸景觀改造設計意向圖
▼方案總平面
▼廢墟花園
▼老屋平面、立面
▼戲臺平面、立面
▼雨污分流改變了河道剖面,利用現有河道解決污水排放問題
▼雨污分流維持了村落現有排水系統
▼河流重新成為有趣的日常生活場景
▼河道兩側有很多潛在的場所空間
▼通過設計和展覽將河流轉化為有意義的場所
▼重新設計后的道路
龍津河一側的道路完全擠壓到河流邊,“道路爭搶河流”的現象非常嚴重。即使如此,道路仍然處于無序雜亂之中,汽車、摩托車、電瓶車、行人等混行在一起,交通效率并不高。對此,設計提出了一種平衡性解決方法:對道路線型重新設計,采用“道路裁剪”方法,把道路線型適當彎曲,將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線寬減窄,還給河流水體和河岸景觀,道路瓶頸處則適當加寬。
▼路線適當彎曲,不必要的路線減窄
道路剪裁之后,“裁直剪曲”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邊角余料空間,可以用于景觀綠化、觀賞休憩。設計了一些懸挑花池、美人靠座椅、過河小橋,豐富沿岸景觀。進一步,將岸邊新增邊角余料空間的標高降低之地面以下,從視覺上拓寬了河道寬度。
▼從道路中“擠出來”的路邊座椅
▼親水臺階

▼水榭邊的原始場地坑洼不平
▼用輕輕觸碰、可循環再生的方式營造場所氣質
▼利用廢舊木材和青磚創造具有歷史質感的融合場景
▼廢墟花園設計意向圖
在戲臺附近有一處建筑廢墟,長期荒廢變成了雜草叢生的空地,有居民在此種菜。建筑師利用廢墟邊的公共廁所屋頂,順勢設計了一個空中廊橋系統,包括大臺階、空中棧道、腳手架海報塔等,讓人們可以走到二層標高,近距離觀賞近在眼前的歷史建筑群(包括兩個祠堂、一個家塾、環繞周邊的老建筑群)。同時,利用廢墟一側的小空地,將其改造成為室外廣場,鋪上木板,可以坐在此處休息,也可以從事小型交往、休閑、聚會、體育活動(比如在此練習螳螂拳)。
▼廢墟花園航拍
▼通往廢墟花園處有一個公共廁所
▼利用公共廁所屋頂順勢設計了大臺階和廊橋系統
▼在完整保護廢墟遺址的基礎上增加空中步道
▼新增的空中廊橋系統與廢墟完全脫開
▼山墻之家設計概念圖
▼夜晚燈光透過穿孔鋁板立面,形成戲劇化的效果
▼將立方像素系統融合進一棟老屋
將“抽象網格空間”和“立方像素空間”同當代以及歷史空間進行融合,是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經常采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本項目選擇一棟空置老屋進行了實驗,在老屋入口處增加了立方像素系統(黑色花紋鋼板+透明白色亞克力),并且延伸進建筑內部。由于這個系統是具有可變性和容載性的,類似于一種“建筑基礎設施”,因此可以將屏幕、投影、燈光等設備自由安裝其中,從而實現在幾乎完全不改變建筑原有狀態的情況下,包容高密度的媒體信息功能。
▼影像館鳥瞰
▼立方像素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媒體盒子”
▼走在小巷中就可以看見媒體盒子里的影像作品
冰逸、韓晶/邱嘉玥、黃偉凱、黃引、胡向前、林奧劼、李燎、李娜、劉慶元、林芮襄、呂曉正、沈少民、劉通、孫文浩、文皆俊杰、徐子薇、袁俊峰/大地創想、姚明峰、張利華、張爍、張增增
▼展場鳥瞰
▼壁畫(劉慶元)
▼裝置(袁俊峰/大地創想)
▼裝置(張爍)
▼裝置(沈少民)
▼裝置(李娜)
▼裝置(孫文浩)
▼裝置(文皆俊杰)
▼裝置(林芮襄)
▼戲臺重新成為有活力的在地公共空間
▼在古墟遺址恢復市集
▼兒童是本地文化傳統的傳承人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沙井古墟新生
項目地址:深圳
項目時間:2019
場地面積:3000㎡
建筑面積:1000㎡
設計公司:趣城工作室
建筑材料:石材?木材?鋁
項目類型:公共空間?展覽空間?景觀
05?廣州 黃埔區沙步舊村城市更新

?





Cultural customs of Lingnan: refinement and reappearance
Lingnan wedding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reappearance
Guangdong Opera Culture: creating artistic atmosphere
Sabu dragon boat culture: promotion and reappearance









▼走上鵲橋通往湖心島,兩邊假山嶙峋,榕樹掩映著粵劇大戲臺;
▼南面海絲文化廣場演繹著:韓愈雕像、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墻、扶胥古運河碼頭……




設計團隊:楊龍父、王冠、高麗、呂娟、竇瑞、宋晨、張瑤、席瑞君、向莉樺、張瑞、李云、梁雅琳、唐子涵、羅佳雪、李世佳、付勤舟、周鵬、何柯潔、胡玥
開 發 商 :廣州萬科集團
設計面積:30600㎡
設計時間:2021年07月
建成時間:2022年07月
一條老街,一段老山城往事,
一路走去,仿佛聆聽故事一般。
彈子石老街是重慶人熟知的百年老街,
如今經過兩年的靜心打造。
終于重新開街,重新展現重慶開埠時的繁榮景象。
整個彈子石老街可謂建筑層次分明
建筑細節豐富
所有的建筑雕刻和石刻都是由三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刻大師所做
彈子石老街在沿襲原老街肌理的前提下,保護區用地面積不變,用地范圍略向南偏。加上沿長江展開的老街風貌延續區,整個老街的沿江界面比以前寬,輻射面可擴大至渝中朝天門地區。同時新的設計將賦予古老的風貌以新的內涵,舊時南岸的彈子石老街將成為重慶一條富有人文氣質和懷舊情懷的老街,復原古時老街的繁榮面貌。
彈子石老街風情商業新用地范圍以南濱路法國水師兵營為起點,彈子石老街風情商業區為彈子石老街風貌核心保護區,老街延地勢蜿蜒而上,穿過泰昌路一直向彈子石路延續,彈子石路旁的轉盤商業為商業橫軸的終點。老街風情商業將保持小體量高低錯落的山城風味;作為“山城”的基座,濱江商業延南濱路向南延續至向彈子石廣場。
原有的彈子石老街是典型的重慶風情,新建的“老街”也將延續傳統空間的尺度及建筑風格。老街處于彈子石老街風貌核心保護區域,從彈子石路蜿蜒而下直至法國水師兵營,街道寬度以5~8米的小街道為主,建筑高度為1~2層,注重近人尺度的趣味營造,立面風格采用“重慶老街原始的老建筑提取元素,用現在的材料和手法營造”,此處將成為新重慶的城市名片。
原規劃方案 彈子石老街的城市空間以法國水師兵營為依托,以彈子石正街為軸線,形成“一點、一線、四片”的布局結構形態:
一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法國水師兵營;
一線:彈子石正街及其兩側建筑;
四片:東山巷片區、長興巷片區、南岸區糧油倉庫片區和重慶皮毛廠片區。
將會以原方案的布局結構為基礎,并且注重并突出巴蜀古鎮的空間形態:
1.山城特有的坡地自由式街巷格局;
2.具有濃厚巴蜀古鎮的市井文化氛圍;
3.重建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謙泰路二號,保留南岸區居民的集體回憶。
兼顧彈子石老街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改善,在充分尊重老街歷史環境的前提下,重新構建老街,以將老街原始的城市肌理與空間還原,并對傳統建筑和街區進行合理的修繕與利用。
這是發生在光緒年間的故事。一個叫楊沛的巴縣人,屢考不中,郁郁不得志?;丶彝局?,在一座石橋上遇見一位苦行僧人,楊沛可憐他雙腳被草鞋磨破,便將自己的鞋送給他。僧人深表感激,留下一本奇書給楊沛,并叮囑他日后做官要廣行善事。
之后楊沛果然高中,并出任巴縣令。楊沛不忘當年石橋奇遇的承諾,在做官之后廣行善事,并將當年遇見僧人的石橋精心修繕,命名為“青云橋”。自此,“青云橋”的故事廣為流傳,而楊沛贈鞋、回饋鄉里的故事,也被民間傳為美談。
項目名稱:重慶招商置地 ·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開發商:香港置地集團公司/招商局蛇口
建筑設計:香港梁黃顧建筑師事務所
項目地點:重慶市重慶市南岸區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CBD
設計年份:2009 |?建成年份:2018年
總建筑面積: 30000㎡
攝影師:WOHO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