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景觀網-景觀設計資源分享源
VIP景觀網-景觀設計資源分享源
VIP景觀網-景觀設計資源分享源
VIP景觀網-景觀設計資源分享源
VIP景觀網-景觀設計資源分享源

六個歷史街區景觀規劃改造精選案例

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存量更新為主”的新階段,城市更新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诖吮尘?,分享不同類型的精彩案例,為大家提供借鑒與參考。
6個歷史街區微更新精選案例
01. 高密度城中村新生多元社區場景 |深圳 南頭古城

02. 歷史街區變身國家4A級景區|廣州?恩寧路永慶坊

03. 低干預手法恢復大尺度歷史城區|福州 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

04. 26公頃的微改造實驗|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05. 嶺南風貌建筑與新生城市公共空間相融共生|廣州 黃埔區沙步舊村城市更新

06. 新舊交融、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重慶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01 深圳 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項目,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南頭古城內。項目同時面對歷史遺產保護與舊城(城中村)改造的矛盾命題,自2016年開始集中進行更新探索,前后經歷了兩次大的更新改造計劃,最終定位于“粵東首府、港澳源頭”,旨在打造具有歷史人文底蘊的特色街區,及商業、辦公、居住、文化為一體的活力社區。
640
【正文】
當一個區域的生存結構改變之后,覆蓋其上的一切都會改變,體現在建筑的更替、產業的興衰、人口的置換,依循這一脈絡,人們的謀生手段、生活習俗、價值取向,甚至于人與人的交往方式都將被重新塑造,最終沉淀為彼此不宣于口的區域文化。?
而城中村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她同時保留了每一個發展時期的文化片段,形成一條連續的文化譜系,是一座活著的城市編年史,在后來者需要的時候,可以像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一樣,仔細翻閱,以尋找那些“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答案。
01?古城故事

世代綿延的城市譜系

南頭古城地處珠江入??跂|岸,位于中國深圳城市中心區域,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又名新安故城,有著1700余年的建城史,自東晉建立司鹽都尉壘、設置東官郡,明代設立新安縣衙(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以來,一直是嶺南重鎮,長期管轄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東莞等地,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政治中心)、海防要塞(軍事中心)、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經濟中心), 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源頭。

640-26

△ 新安縣全圖(歷史地圖)

640-25

△?清嘉慶年間南頭古城地圖
?

風貌變遷,南頭古城的四個歷史時空?

南頭古城在其歷史沿革中,從明代的軍事重鎮到明清縣治所在,經過新建、重修、增建,至清朝中期大體定型,初具古城形態,但亦經朝代更迭、戰亂、社會變遷,原有建筑大多損毀,修復重建的極少,其先后經歷了“凈海遷界”、“日軍占領”、“撤縣還村”、“城中村搶建”四次較大風貌變遷,呈現了完整的城中村成長歷史。
640-23
凈海遷界,古城遭棄又復建:清初受“凈海遷界”的影響,新安縣一度被撤,南頭遭損毀并放棄,至康熙八年(1669)重置新安縣,仍治南頭。

640-24

△ 清朝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新安縣志》中的新安縣地圖?
日軍占領,損毀古城風貌:1940年日軍駐扎南頭古城長達5年,在古城城墻上修筑了17座鋼筋混凝土碉堡(現今殘余兩座),在城內外修建了10多座碉堡和暗堡。大量的民房被改為軍營,設置了馬廄、軍械修理所等,原有的古城風貌被損毀。

640-27

△ 侵華日軍留下的碉堡
政府外遷,撤縣還村:建國初期,保安縣政府外遷,南頭城終結了其1700余年的城史,回歸為一座古城墻環繞的寂靜村莊——南頭村。?
城中村搶建,城市化的現代村落:改革開放后,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讓村莊逐漸突破了城墻,城內外大量歷史建筑被重新改造和拆除。
640-28

格局生長,街道肌理與建筑形態

南頭古城依地脈而建,北靠山,南面海,形成了自然地勢與村落格局相契合的村落肌理,在漫長的歷史進化中,四周城墻呈不規則長方形,城墻開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城外有護城河,城內辟有縣前街、顯寧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陽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樓街、新街等9條街道,故此,周邊鄉民俗稱南頭古城為“九街”,村中小孩被喚作“九街仔”。?

生長的古城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深圳開啟了自上而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高速擴張的城市漸漸包圍了南頭村。
640-29
此時的南頭村經歷了一場與外部城市化同步、自發而另類的自我城市化進程,最終保留了 其自明以來就有的“六縱一橫”街巷格局,有機地連接整個村落(現存街道實際為中山東街、西街、南街、朝陽街、興明街、春景街、梧桐街、文化街等8條)。

640-1

△?南頭古城發布(1978年)?
隨著古城不斷消退,村莊不斷膨脹,南頭古城最終形成城市包圍村莊、而村莊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環環相扣、古城時隱時現的復雜格局——“城中村中城”。
640-30

包容的古城

南頭村位于深圳城市中心,為外來人員提供了價格低廉的出租房低門檻多樣性的在地就業機會。南頭村民的自建房多被用于出租房,隨著外來人員大量涌入導致市場需求爆增,村民們一次次翻建、搶建而不斷增大增高的小樓終于最大限度占滿了宅基地,形成了高密度的“握手樓”群,這是一種遍布珠三角地區城中村的典型空間格局,是在城市管控失效和純粹經濟理性驅動下,形成的特殊而另類的城市空間、經濟和社會環境。

640-31

“自我城市化”的南頭古城,擁有建筑1000余棟,其中91%是違建,現有住戶超過3萬人,流動人口占居住人口90%以上,人口居住密度是深圳平均密度的15倍,早已融入到了深圳的城市血脈之中。

640-32

640-33

△ 南頭古城街景

散落的古城

南頭古城全光譜式地展示了從清代到當下城村演變的完整空間樣本,它不僅容納了多種居住模式和商業業態,也包含了廟宇、宗祠、教堂、中校、演藝中心和博物館等宗教與文化建筑,中西共生,古今共榮。

640-34

△ 復原后的新安縣衙

640-35

640-36

△ 南頭古城傳統信仰空間分布
南頭古城是個歷史建筑、文物古跡、城中村、舊廠房多種形態混雜的城中村,但也因此,它擁有了深圳這座城市難得的市井煙火氣。按照保護等級和建成年代,南頭古城的建筑大致可分為歷史文物建筑、清末,民國風格建筑、50年代風格建筑、80年代水刷石材料建筑和現代建筑,現代建筑比重最大。古城內現狀建筑風貌呈現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相互交織,共生融合的狀態。

640-37

△ 南頭古城歷代建筑層級分類???
南頭古城里保存有紀念文天祥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南城門洞、報德祠等歷史建筑,仿古縣衙也成為昔日行政中心的印記。古城內還有40余座在清代和民國年間修建的,具有嶺南廣府建筑風格的民居。其中包括1處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頭古城垣)、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莞會館、育嬰堂等)、10處保護建筑和34處歷史建筑,

640-38

△ 南頭古城文保建筑分布圖?
但湮沒在城中村中的古城,褪去了昔日的輝煌,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僅占城內千余棟建筑的5%,保護與活化困難重重。

文保更新,未完待續的當代古城

作為歷史古城與當代城中村的共生體,深圳南頭古城背負兩個相互掣肘的命題——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南頭一直糾結于古城保護以傳承歷史(回到歷史),還是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走向未來)的矛盾之中,兩種力量的相互拉扯,使得南頭古城的發展受困。

640-39

△ 南頭古城改造前總體鳥瞰??
?

文保階段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古城內外零星的保護和改造從未間斷,幾屆地方政府也一直試圖重新開發古城的文化和旅游資源,這期間雖然積累了大量研究和策劃提案,但由于南頭古城面積小、建筑存量大、居住人口多、業態低端,在保護與利用開發上存在很大困難,嚴重制約了古城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一直難以實施。

640-40

△?古城街景?

南頭古城文物保護措施:

  • 1983年,南頭古城南城門和北城門墻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84年,南頭古城內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育嬰堂、解放內伶仃島紀念碑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88年,南頭古城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97年,香港回歸時,新建八處仿古建筑。
  • 1998年6月,南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市規劃國土局南山分局委托中國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制訂了《南頭古城文物保護規劃》。
  • 1999年7月,編制了《南山區新安故城(南頭古城)——深南大道鄰街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
  •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處成立,專門負責故城文物的保護管理。
  • 2000年,南頭古城保護的建設工作正式通過南山區政府的立項。
  • 2002年,南頭古城內的南頭村碉堡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南頭古城垣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2002年5月,廣東省市文物專家對南頭古城南門廣場保護進行論證。
  • 2002年11月,廣東省文化廳批復同意南頭古城南門廣場保護方案。
  • 2004年8月,新安故城管理處更名為南頭古城管理處,并加掛南頭古城博物館的牌子,同年9月,南頭古城歷史陳列展覽對外開放。
  • 2006年10月,南頭古城改造工程將重新啟動。
?

更新階段

南頭古城的更新契機始于2011年12月,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編制了《深圳市南頭古城保護規劃》,擬投資9億元,在2010年至2020年間,將南頭古城建設成為“體現深港澳同源文化,文物保護完好,人文景觀豐富,獨具傳統文化與商業氛圍,空間環境與服務設施良好的城市傳統風貌展示區”。
640-41
在該規劃中,明確提出“體現深港澳同源文化”的規劃定位,為此后南頭古城更新改造提供了原點和方向,并逐漸進入城市更新的發展階段。?

南頭古城更新改造措施:

  • 2011年12月,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編制了《深圳市南頭古城保護規劃》。
  • 2017年,深港雙年展在古城的舉辦,將建筑與藝術進行了融合。通過對產房、街區、住宅、綠地廣場等改造,提升了空間質量。藝術家們多樣化的介入,也使這個古老的村落煥發了新的活力。
  • 2018年,深圳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將南頭古城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 2019年初,深圳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將南頭古城保護開發事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綱要。
  • 2019年3月,南山啟動了南頭古城“蝶變重生計劃”,我們又再一次看到了一個變化的古城。
  • 2019年10月,南山區委區政府將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列為全區“三大戰役”之一,力爭打造為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歷史博物館。
自定調之后,南頭古城的城市更新主要經歷了兩個重大更新節點,第一個階段是以都市實踐介入而推動的“再生計劃”;第二個階段是以的介入而推動的“蝶變重生”。
02?設計介入

跨界更新促進古城復興

更新時間:2016-2018

更新內容:城市設計與研究、局部建筑改造

用地面積:282,637m2

建筑改造面積:12,485㎡

景觀改造面積:24,469㎡

更新實施主體:都市實踐
?
2016年初,都市實踐的設計和研究團隊介入南頭保護與更新項目,藉由疊加古城多重歷史信息入手,梳理古城文脈;同時開展詳細的現場調研,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交叉比照,逐漸明確古城未來發展定位。
?

梳理觀念

都市實踐的設計和研究團隊發現,長期以來困擾南頭未來發展的焦點除了不得不同時面對歷史遺產保護與舊城(城中村)改造兩個似乎相互掣肘的命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準確認識南頭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這才是關乎它的未來走向的大觀念問題。?
都市實踐提出:今日的南頭是承載著千年古城文化、且沉淀了深圳各個發展時期空間、社會和文化遺產的“南頭古城”。她是深圳僅有的能將千年文化傳承譜系與30余年中國高速城市化的過程全光譜式并置呈現的珍貴城市文化樣本。一部南頭古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完整濃縮的深圳城市發展史,相比空間改造而言,古城重生更需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它所承載的本土文化的復興。
?

提出策略

基于前期在南頭的城市研究,都市實踐從反思其發展定位入手,強調尊重歷史的原真性,珍視各個歷史時空的文化層積,為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提出了以介入實施為導向、由點及面漸進式激活、以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的發展模式,旨在塑造一個本土文化歷久彌新、永遠鮮活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

確立計劃

都市實踐為古城量身定制了六項城市再生計劃:游園復興計劃、邊界重塑計劃、古建保育計劃、主街領航計劃、文創工廠計劃、內城動態更新計劃等。

640-42

城中村的無縫改造?
這些計劃特別關注以重點公共空間改造及公共活動引入對激活和推動古城重生的意義,并以此為載體,都市實踐以策展人的身份,提出了將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落址南頭的設想,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古城更新。
?

實施改造

基于歷史文獻研究和現場調研,都市再生梳理出一條空間改造和展覽植入高度吻合的敘事主線,嘗試重建南頭十分匱乏的公共開放空間系統。
?

一條主線

南頭古城座落于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園以南,依南向緩坡而建,古城歷史上曾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北門在清中葉被廢棄,傳統縣城十字街格局的北街隨后也漸漸失去活力。古城北部的中山公園曾是深圳最早的公共公園,建于民國年間,古樹參天,綠蔭環抱,游人如織,而環繞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工業區的圍墻把中山公園與古城徹底隔開。

640-43

△?南頭古城改造總體鳥瞰?
都市實踐打通這一關鍵節點重新疏通中山南街的北向延伸,部分恢復古城十字街格局的同時把中山公園、古城和南門公園直接連通,這一結構性的關鍵步驟成為古城未來改造的起點,接下來的改造介入和雙年展的一系列展場便都以這條結構主線漸次展開。

640-44

△ 南頭古城概念軸測圖
?

關鍵節點

秉承南頭古城保護與重生的城市設計思路,結合雙年展展場空間遴選,都市實踐嘗試重建南頭十分匱乏的公共開放空間系統,以點狀分布的建筑空間和室外場地串聯為主線,展場分布由北向南分再向東西延展為五個板塊:A工廠區組團、B十字街組團、C南城門組團、D古建筑組團、E春景街組團等。整個更新改造的空間敘事繼而由“起、承、轉、合、聚、敞、隱”7個環環相扣的主題計劃串接而成,類似文學和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高潮起伏。

640-45

△ 2017深雙展場改造地圖
?

【起】

南門公園

穿越古今,再造甕城新體驗

640-46

△ 南門公園軸測圖

640-47

640-2

?△ 南門公園實景圖
?

【承】

“書院廣場

一方舞臺,動靜皆宜小庭院

640-48

640-49

書院廣場街景圖
?

【轉】

“十字街廣場”

節點營造,公共活動大演變

640-50

△改造前的十字街片區街景

640-51

640-52

△改造后的十字街片區街景
?

【合】

“報德廣場”

重塑古城中心·左右嵌入,屋頂劇場小日常

640-53

△報德廣場軸側圖

640-54

△報德廣場改造前

640-55

△報德廣場改造后

640-3

△報德廣場改造后
?

【聚】

創意工廠與集市廣場

迷宮廠房,不斷生長的展覽

640-56

△改造前的廠房區鳥瞰

640-57

△改造后的廠房區鳥瞰

640-58

△廠房區軸測圖

640-59

△改造后的廠房區
?

【敞】

“大家樂舞臺”/開放式小劇場

民間舞臺,正式與非正式展演

640-60

△ A6大家樂舞臺軸測圖

640-61

△改造前的A6大家樂舞臺

640-62

△改造后的A6大家樂舞臺

640-63

△改造后的A6大家樂舞臺
?

【隱】

“城中綠洲”

大隱于市,跟著植物來游園

640-64

△城中綠洲鳥瞰

640-65

△ 2017深雙展場導覽地圖

借勢激活

2017年12月15日“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開展,展期3個月,首輪更新后的南頭古城借勢亮相?!半p年展”作為一次實質性的城市介入與古城再生計劃深度合體,量身定制,巧妙銜接,對古城更新做了初步探索。借助本次雙年展,古城的未來引發社會各界廣泛探討和關注。?
640-66
本屆深雙在展覽規模、觀展人數、活動舉辦和關注度等方面均創下歷屆之最。自2017年12月15日開幕以來,主展場、分展場及外圍展共迎來超過55萬人次的觀眾(其中主展場超過30萬人次,分展場15萬人次,外圍展10萬人次);3個月展期中,主展場南頭古城舉辦講座、論壇、工作坊等各類活動超過180場,與不同年齡和背景的觀眾積極互動;針對不同群體的導覽活動200余場,帶領觀眾讀懂展覽,讓“城市建筑”話題走出專業學術圈的象牙塔,引領更多市民關注自身所在城市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640-67

640-68
2017深雙展覽來到南頭古城城中村,將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植入日常生活,改善古城公共空間,也給居民帶來對未來生活多種可能性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公眾對城中村的固有觀念,而城中村所蘊含的潛力和可能性,對未來城市發展模式有極大的啟發意義,為深圳城中村發展留下一份城市檔案。?
“后雙年展時期”的南頭古城,不斷完善著古城片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但如何持續更新?未來采取何種運營模式?成為了本階段南頭古城將要解決的核心命題。
03?蝶變重生

城市微更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更新時間:2019年3月-2021年8月

更新內容:基建改造、建筑改造、內容運營

街區規劃占地面積:245,000 平方米

街區規劃建筑面積:92,000 平方米

更新實施主體:萬科
?
2019年,南頭古城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深圳與香港、澳門聯合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涵養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承載1700年歷史的南頭古城,作為深圳的城市原點,港澳的歷史源頭,在體現深港澳“同宗同源文化底蘊”方面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極具“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價值。
?

順勢而為,重張定位

2019年3月起,南頭古城正式啟動“蝶變重生計劃”——南頭保護修復與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項目,立足“粵東首府,深港之源”的高占位,營造具有歷史人文底蘊的特色街區,留住鄉愁,面向未來,旨在將南頭古城打造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的深圳本地文化和深港澳源頭文化的城市文創新地標。?
沿襲前期的空間規劃思想,2019年南頭啟動了新一輪古城改造,2020年8月階段性改造完成。
?

三方協同,推進更新

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模式采用了“政府主導+企業實施+村民參與”三方主體聯合,協同推進“微改造”的模式。?
南山區政府成立“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指揮部”,召集各職能局、屬地單位作為參與單位共同推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規劃方案由南山區委區政府先行審議,通過后報深圳市領導審議。期間需先向南山區更新局、規自局、土地監察局、文體局、工務署、城管局、南頭街道辦、交通管理局等各相關職能部門分別溝通匯報;待方案通過區政府審議后,報深圳市規自局、更新局等職能部門溝通匯報。?
微改造模式充分考慮到了現有古城居民的安置問題,在改造前協調古城內居民搬遷:對于非股民的原住民,協調南頭城股份公司調劑提供短暫租房;還探索異地搬遷模式,對于必須拆除的建筑,在臨近更新項目中給予回遷安置等。?
政府主導投資建設古城基礎設施升級、古建修繕保護、街區打造、文化策展、景觀環境提升公共部分建設,由南頭街道辦事處牽頭進行樓棟的回租工作。?
萬科作為代建單位進行規劃、設計、施工一體化建設管理。
?

確立原則,有機更新

本輪的更新改造旨在強化南頭古城歷史文化挖掘、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與利用、對整個古城進行整體規劃和方案設計、進行城中村綜合治理、引入特色業態帶動片區發展。?
本輪南頭古城的保護與利用提出有機更新的主張,采用微改造方式,以空間升級、業態升級為抓手植入新的內容,突破單一的商圈業態,帶來新的人群,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標桿。
?

以點帶面,分期改造

考慮到工程浩大,南頭古城的改造是采取以點帶面、先易后難的方式,分期開發各街區,其中中山南街、北街作為一期示范段改造工程,中山東街、西街及創意廠房、園區為陸續改造的二期工程。

640-69

△?南北街主軸示范段平面圖

640-70

△?南北街主軸示范段實景圖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中山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工程以十字主街、街心公園、工業區廠房作為重點改造區域,其中十字主街其保留了明代以來所形成的古城格局,將改造后的南頭古城劃分為五大區塊——北坊、南門、中匯、西集、東廊。

640-4

△?五大區塊劃分示意圖
?

升基建:基礎設施改造,推進城中村綜合治理

在中山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工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對街區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
基礎設施改造:重整道路,增加供暖,敷設新的街區排統,擴大電力容量,增加公共衛生間等;

640-71

640-5
新基建升級:現代科技感的融入是改造延伸。項目圍繞“民生需求+景區建設+文旅提升+服務提升+商業管理”,啟動“南頭古城5G智慧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準備采用5G/AR/VR/MR/3D/AI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再現式、互動式的數字化新體驗,建設“文化+旅游+商業+社區”新業態,打造智慧化的古城生態建設。?
公共空間改造:在城內增加不超過現有建筑15%的連廊、電梯、樓梯、配套管理用房等非經營性空間;?
增設社區配套:打造停車樓、公共展覽空間、菜市場、游客服務中心等社區級公共配套設施及小型商業服務設施;

640-72

△?游客中心改造前

640-73

△?游客中心改造后?
特殊節點改造:古城南門外泰源工業區、和美醫院及古城西側南山汽車站的更新改造。
?

造景觀:景觀優化提升,改善街區環境品質

南北主街以老麻石鋪貼、小料石收邊,還原明清時期的街道鋪裝,并利用高差嵌入文物構件進行展示。

640-74

△?重整道路,還原明清時期的街道鋪裝?
同步對沿線的街區景觀和關鍵場景進行更新,如入口牌坊、臨街圍墻、城門廣場、街道綠地等,并增設休閑設施。

640-6

△?疊園改造前實景圖

640-75

640-76
△?疊園改造后實景圖

640-77

640-78

△?砥園小景
此外,通過優化夜間燈光,營造溫馨的歸家路徑,由此呈現安全、浪漫、可夜游的“不夜南頭”氛圍。

640-79

△?不夜南頭

640-80

640-81
640-82
?

理文脈,修繕文保建筑,傳承文化譜系

在古城的南北向軸線上,分布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筑,由古城牌坊、關帝廟、南城門延伸至古城深處,形成了有序的空間序列。

640-83

△?古城牌坊

640-84

△?南城門
順著這一文脈序列,南頭古城新增古城數字歷史體驗館、古城改造歷程展示館、城墻遺址展示區等新的具有文化公益屬性的文化配套空間,持續講述古城的過去與未來。?
南頭古城博物館:展現南頭古城的歷史文化,館名為金庸先生于2003年所題。
640-85
南頭1820數字展廳:展現的是兩百年前南頭的繁會盛景,用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1820年的南頭古城。
640-86640-87
萬化同源-獻禮特區40周年展廳:分別從“山海同貌”、“經濟同體”、“文化同心”和“行政同屬”——來對珠江口區域的“同源”進行具體的解讀。
640-88640-7
南頭新生場-綜合服務中心:南頭古城的綜合服務中心,為記錄南頭古城項目改造新生的社區會客廳,提供咨詢導視、信息指引、活動通知等綜合服務。
640-89
文士華宅:建于清朝年間,改造后劃分成“朝花夕拾” “匠心獨運”“織金廣彩”三個展廳,分別展示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南頭牌匾故事、廣彩瓷器背后的南頭古城海上貿易史等。

640-90

△?織金廣彩
?

微改造,改造單體建筑,營造內容載體

除了有歷史價值的文保建筑,本次改造對古城內千余座建筑重新修正,其中包括284棟房屋擬定回租的房屋,在保持原有規劃與結構的同時,進行精細化修繕與輕微改造,提升品質與更新建筑,延續原有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廣府民居建筑特色與精華,讓嶺南風情與本地特色、當代藝術相融合,凸顯古城文化底蘊。

640-8

640-9

640-10
在對單體建筑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以有機更新為原則,樓棟建筑面積不新增,樓棟用途可進行改變,由原本的單一居住屬性轉變為商業、辦公、居住、公共空間等多種屬性。并按相關規定,可適當新增消防連廊、配電房等公共配套設施面積。
640-91
這些改造后的建筑空間,是業態引入的載體,也是激活南頭古城的有機組成,是豐富街區內容體驗的直接呈現。
640-92
2020年8月26日,萬科歷時17個月的改造提升,南頭古城下煥然重生,南北街示范段開街營業,經歷世事滄桑的南頭古城終以新貌“迎客”。重張當日,南頭古城開放了18個網紅打卡點位、 24個精致好物原創品牌、8種美食風味、4種現場互動演出,7場工作坊,1次與人類學博士的對話,讓人重新認識了南頭古城。

640-93

640-94

△?古城開街儀式
?

持續運營,活化街區

為了實現項目的可持續運營,在政府的指導下由業內經驗豐富的萬科公司、南山區屬國企深匯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當地集體經濟組織南頭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運營公司,發揮企業、社會和居民的力量,共同管理運營。?
根據規劃,改造后古城內的建筑由運營公司向村民統租15-20年。
?

品牌定位:源·創·藝·活

南頭古城的后續運營立足“粵東首府,港澳源頭”的項目定位,在歷史文脈的保護與活化基礎上,提出“源·創·藝·活”的品牌宣言,植入包括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休閑商業、品質居住等多元業態和內容,實現設計、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地區性和國際性的發展,實現集商業、辦公、居住、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活力特色街區,為古城帶來新生的創意活力與品質人文的。

640-11

?

運營思路:打造創意產業聚集地

南頭古城改造完成后分為四大功能區:歷史懷舊區、藝術文化體驗區、品質生活區、文化創意區,并依托空間舉辦多種形式的藝術文化活動,加強粵港澳三地的文化研討交流與創新創意合作,打造灣區文化地標和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地。?
商業方面,在保留原有的生活居住類氣息的基礎上,持續引入有品質、有調性、有故事的商戶,吸引文化、創意、藝術類商戶進駐,持續挖掘港澳背景及廣東本土特色商家;?
產業方面,引進設計創意類產業辦公,打造深港文化創意平臺,吸引具有影響力的創意行業協會,匯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類頭部企業和人才,培育及推動深圳文創產業和發展,營造展示、銷售、創作于一體的產業模式;?
居住方面,打造多元化品質青年公寓,為來深奮斗的年輕人提供高性價比的租賃空間,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文化方面,通過歷史文化策展與科技藝術相融合的現代手法打造常設展廳、展館并持續開展文化創意及藝術類展覽、沙龍、講座、市集等活動,引領古城新生與品質人文的生活方式。
?

業態更新:特色業態創新在地文化

古城業態打造注重增添創新創意的文化元素,引入具有本地或港澳特色、歷史底蘊,或與科技元素、創新文化藝術相關的商業類型,如本地老字號、港澳特色餐飲、懷舊零售、非遺文化體驗、設計師集合店等,特別是有故事、有情懷、能夠體現同宗同源或深圳本土精神的商戶。?
330多米長的南北街示范段,甄選30+優質品牌,引入了傳統特色餐飲、新式休閑配套、文創精品零售、人文生活居所四大特色業態,打造南頭古城的活力多元生活方式。

640-95

△?南頭古城導覽地圖
傳統特色餐飲:包括有襟江酒家、九街糖水、麥奀記忠記、鐘薛高、薈真集、鄧家傳文糕點、好好味面家等粵港澳經典老字號餐飲,蓮香樓、天后站清湯腩等首次進駐中國內地的香港經典品牌,以及Gaga GARDEN、IP形象Miffy主題餐廳、She&Flora森林餐廳、La Moda等6家新式人氣品牌,即傳承又開創。

640-96

△ 襟江老餅家

640-97

△ 木墨

640-98

△ 彬媽糖水

640-99

△?襟江酒樓店面外觀

640-100

△?好好味面家

640-101

△?天后站清湯腩店內

640-102

△?She&Flora森林餐廳
新式休閑配套:在“大家樂”廣場原址上改造的竹園,由閑置棄置地、老化綠地改造成的迷你“口袋綠洲”、“花境公園”、“砥園”、“疊園”等。

640-103

640-104

△?竹園?
文創精品零售:展示老物件的壹日物倉ONE DAY、感受生活中漢字之美的字在、香港設計總會創辦的“雙城品未”品牌店等。

640-105

△?南頭古城新街景-壹日物倉

640-106

△?字在

640-107

△?南頭古城新街景-物語獨白?
人文生活居所:引入萬科旗下品牌公寓-泊寓旗艦店,以及設計師酒店,在古城中為城市新民營造一方心靈居所。

640-108

640-109

640-110
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區為南頭古城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項目的內容之一,劃分為“物物集”、“光合社”、“if工廠”三大產業片區,各自擁有不同的定位與對應的軟硬性功能支持,隨著南頭古城東西文化街和工業廠房改造完成,還將引進更多深港文創行業領頭羊公司,依托深港設計、文創行業協會,為深港青年搭建創新創意平臺。

?640-111

640-112
640-113
△?if 創意工廠

內容生產:文創活動引導生活方式

南頭古城自開街以來,先后呈現了萬化同源-獻禮特區40周年展、出土文物系列展、南頭牌匾故事展、香港文創設計IP展、深圳設計周、深港文創設計IP展、源野集市集活動、中秋國慶雙節活動、衍生品設計競賽、南山戲劇節、深圳灣藝穗節、古城里·創意生活節等創意文化類精彩活動,為古城居民與深圳市民帶來具有深度體驗的文創生活方式。

640-114

640-115

△?源野集

640-116

△?《垃圾去哪兒啦——環?;由钏囆g展》展覽?

 

△?深港文創設計IP展

640-117

△?2020深圳設計周海報及館內展品圖?
借由豐富的業態和文化藝術活動,南頭古城吸引了眾多青年藝術家、新銳創意人、潮流青年群體等社會中堅力量,極大的豐富了古城的人口結構,為古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動力。
640-118
?

引導產業,融合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南頭古城穩站“粵東首府,港澳源頭”的文化定位,依托其原有文化資源及發展優勢,探索出了一條活化先天文化,涵養后天文化的文化產業發展路線,為打造體現深圳本地文化和深港澳源頭文化的城市文創新地標提供了清晰的執行路勁。
?

梳理文化線索

南頭古城的文化資源及發展優勢可以通過兩條線索梳理:?
線索一:明線,溯源先天文化
深挖南頭古城歷史價值,通過研究南頭古城在大灣區地緣背景下各歷史階段的角色和海洋文明背景下的中國特性,講述其歷史重要性。
通過強化留存的歷史痕跡講述故事,這些故事從平民視角去理解她曾經是海防重鎮、多時期的衙署、超千年的鹽業發展、近代的商貿集散、崇文重教的歷史傳統、宗教生活的演變、歷史名人的故事、鴉片戰爭和香港分界的歷史發生地等各種角度,描述一個蘊藏著深港澳行政與文化同源歷史的南頭古城。?
線索二:暗線,涵養后天文化
通過引入文化、設計、創意型產業和內容,讓古城不僅僅是居住功能,也是當代文化的生產者。這個手段的價值在于改變人口結構,增加古城的文化厚度。
其次,雙年展帶來文化圈層的關注以及南頭古城改造后,越來越多的創意人士介入南頭會改變這種現狀。所以維持并強化這種勢頭,引入更多相關產業資源,讓更年輕的,更活力的,更文藝的人群進入南頭古城工作和生活,實現古城的人口結構置換和良性發展。?
在這兩條文化線索的交織下,南頭古城呈現出強烈地域氣質,濃郁歷史痕跡和故事,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活力的街道和生活,多元參與的人群以及能夠體現到深圳城市發展縱貫全歷史時段的文化名片。
?

發展文化產業

南頭古城產業片區,在保留傳統特色街區的基礎上加強創意設計,打破行業和地區壁壘,加快特色文化產業與文創、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區涵蓋研發、生產、生活、娛樂為一體的多元載體,打造產商深度融合、社區共享、創新產業生態的文創社區。
建立深港澳文創設計平臺,培養及推動深圳文創產業發展,營造展示、銷售、創作于一體的產業模式。
通過豐富的文化產業運營經驗,引進成熟的行業領頭羊企業,整合產業鏈條上下游的聯動,并帶動當地初創團隊的孵化及發展,拓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南頭古城的更新正在持續進行,致力于打造成為深圳市乃至大灣區標桿的特色文創產業集聚地。
04?更新啟示

未完待續的城市更新

每一座城中村在其生長的城市中都有其特殊的存在意義,南頭古城在當下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里被重新發現,其“粵東首府,港澳同源”的定位,已經昭示了這個“現代化城中村”是一個文化象征意義先于經濟實用意義的“精神地標”,但激活其在經濟上的可持續性,才是讓“港澳同源”的在地文化得以延續和被接受的前提。
?

關于路線

南頭古城的兩次更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秉承著相同的規劃思想,都采用了“微更新”的方式,但在更新目標上卻截然不同。?
前者是方向的探索,試試水;后者是落地的實踐,要出成果。?
這就決定了在改造方式上,前者更溫和,后者更深入。?
在運營模式上前者善于借力文化活動激活街區,引導街區自己更新;后者則必須考慮可持續的商業運營,主導街區定向更新。?
前者認識到并尊重城中村這一特殊的城市生態本身就是一座不斷自我更新著的城市有機體,而后者則是要讓這個城市有機體在一個更大的城市系統中按照某種共識有序地更新,以其希望的方式,朝著其希望的方向生長。
?

關于目的

但單純的“新”,并不存在可延續的土壤。任何形式和程度上的更新只有被系統需要的時候,才有其存在的價值。所有的創新、探索、實踐,都是為了找到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案。?
對于機構而言,城市更新是為了生意,但對在地居民而言,城市更新是為了生活。富有前瞻力和執行力的更新者,既不能把建筑拆了重建,還要平穩的對建筑內部結構以及依附于其上的社會生產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完成重構,這是一場與時間同行的“城市開荒”。?
與整體改造的城市更新項目相比,南頭古城的“微更新”,以文化為原點,修古建、講故事、升基建、引產業,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精耕細作,其在意識形態和文化認知上的長遠謀劃更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城市更新是實現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

關于可持續

但無論采取了何種更新模式,任何一類城市\村落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都會存在結構性的問題,無論最初的奠基者如何規劃,也無論后來的繼任者或管理者如何協調和約束。?
而城市更新中的許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無法不斷的重新梳理,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更新者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尋找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并保持一切的平穩過渡,這也許就是城中村永遠是進行時的原因,也是城市更新必須可持續的底層邏輯。?

?

項目地址: 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

委托方:深圳市南山區建筑工務署

規劃設計管理:萬路設計,萬科城市研究院

設計總包:深圳市博萬建筑設計事務所

:奧雅設計、Lab?D+H

施工方: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武重義/MVRDV/上海集合/都市實踐/梓集/豎梁社/厘米制造/南粵古建/壹拾壹/奧雅設計/D+H Lab/大觀國際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朋格幕墻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尊鵬幕墻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深圳市上行線設計有限公司

02?廣州 恩寧路永慶坊?

640-119

永慶坊位于老廣州的核心地帶,恩寧路。這條老街在晚清開埠的時候曾經是南部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域。在解放后恩寧路逐漸破敗,榮光不在。近年來,恩寧路的主街被逐漸開發成了老字號一條街主打文化旅游。雖然主街成了旅游景點,但是兩側的小巷以及周邊的社區仍然是一個無人問及的貧民窟。

640-120

我們的項目正式其中一個老街區的改造,恩寧路99號永慶大街。永慶大街的區位十分優越,緊鄰恩寧路主街,背靠著名的粵劇歷史博物館。街區內部有汪精衛的故居,李小龍的祖居等歷史老建筑。在新的舊改中,星巴克體驗店將會引入這個老區。同時,萬科在舊建筑的廢墟上建成了萬科的創業中心,青年旅社以及兒童早教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項目開發,原有住戶并不像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一樣拆除回遷,一大半的原著名選擇留在老的社區。所以,我們在永慶坊的公共空間設計將會面對一個最為獨特的議題:新的舊城改造如何讓新的業主與老的居民“永慶,共生”。另外,如何有效的利用大規模拆遷產生的廢料也是我們此次設計的重點。

640-121

640-122

未來的永慶坊,老民居,老商鋪,歷史建筑星巴克咖啡創業營地早教中心的建筑各有不同風格多樣,公共空間的設計顯得極為重要,如何將這些獨特的建筑物連接起來呢?公共空間的節點如何營造才會成為一個吸引人氣又不影響原住民的地標呢?

為了解決場地問題。我們將復雜的場地分成了三個系統,流線系統與文化節點系統以及自然節點系統。流線系統通過獨特的歷史鋪裝連接不同的建筑物與周邊的社區。而文化節點系統則形成人們聚氣的所在??罩凶匀还濣c系統在屋頂營造了一個綠意盎然的空間。

640-123

 

同時,我們有效的利用了場地的廢料如瓦片,青磚,麻石以及木材并將它們變為景觀元素,變廢為寶。

640-124

為了統一場地的設計風格,景觀設計需要一個靈魂貫穿始終。我們的靈感來自于恩寧路錯落的坡屋頂。為什么不把這個獨特的語言剪下來形成一個個的景觀剪影呢?設計剪影不但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標示系統,剪影也營造四個重要的節點空間。歷史剪影大瓦墻落水,節慶剪影木階梯,休閑剪影屋頂花園以及人物剪影李小龍祖居入口花園。

1

木階梯?Grand Wood Step

640-125

640-126

640-127

2

大瓦墻落水?Tile Cascading Wall

640-128

640-130

640-129

3

李小龍水景?Bruce Lee Waterfeature

640-131

640-132

 

640-133

 

4

屋頂花園?Roof Garden

640-134

640-135

640-137

640-136

同時,我們還為場地設計了一整套景觀標識系統,將信息剪切到了場地系統之中

640-138

640-139

640-140

640-141

 

640-142

640-143

景觀設計:LAB D+H
主創景觀設計師:李中偉,林楠
設計團隊:林淼,崔榮埈,梁宗杰,鐘惠城,朱宜嘉,藍浩,張家茜,樊彧菲?
客戶:廣州萬科
廣州萬科團隊: 程國炎(時任),李婷婷(時任),陳嘉?。〞r任)?
建筑團隊:豎梁社,南沙原創
實景照片版權:程國炎、劉建楠、李婷婷

03?福州 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

640-144
2021英國皇家風景園林學會獎( Institute Awards)于2021年11月25日公布,英國皇家風景園林學會獎每年頒發給全世界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優秀的從業人員,以表彰他們為學科所做的杰出貢獻。2021年度大獎,中國僅有3個項目獲獎。其中,Lab D+H上海的“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項目:歷史街區的互補性修復”以對城市更新的關注與在地性表達獲得評委團的一致認可,榮獲景觀遺產類( Legacy Award)大獎。
?

640-12

△?LI Awards 獲獎項目官方宣傳海報

項目概況

PROJECT?OVERVIEW

煙臺山社區的復興是宏觀尺度下的城市微更新實踐。設計手法是克制的,通過探索場地內文化脈絡,從歷史中汲取靈感,恢復原始建筑空間,保留原生植物,悉心處理文脈與地脈的關系,使每個設計元素恰到好處的存在于整個歷史空間的敘事中。

歷史的記憶通過景觀體系下的城市更新獲得新生,研究照片和歷史資料,恢復歷史空間的原貌,協調處理修復新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比起推倒重來,微更新能保留煙臺山特有風貌并使之延續傳承,也更強調整體人居環境、公共設施改善。大量的留白為不同的功能融入形成了可能??此坪翢o痕跡的設計實則經歷了巨大的努力和克制。使每個新的設計元素恰到好處的存在于整個歷史空間的敘事中,置身其中甚至有一種穿越感。在狹長的線性空間中出現一系列舒適的小場所,或是外擺休憩區或是公共空間,在步移景異的上山過程中人們可以很好的與他人與環境互動。通過為公眾塑造新的生活空間,使他們可以更好的享受場地,并感受到場地內的文化脈絡。

640-145

△ 煙臺山樂群路鳥瞰效果圖

640-146

△ 煙臺山樂群路規劃總圖

640-147

△ 改造后的煙臺山樂群路

文化脈絡

SITE HISTORY

福州煙臺山,位于閩江南江濱沿線。作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它曾是福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樂群路貫穿煙臺山,是該片區域內最為重要的一條城市血脈。然而,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洗禮后,老街巷的建筑破壞較嚴重,且已出現空間空置、設施老化、配套業態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重振煙臺山片區活力,延續城市文脈成為亟待解決的第一要務。

640-148

640-149

△ 煙臺山濃縮了城市歷史精髓,是福州版的“萬國建筑博物館”,更是凝固的中國近現代史

設計挑戰

DESIGN CHALLENGE

空間受到居住人口龐大和留存的大量歷史遺跡的限制,煙臺山的樂群路的設計不適合通過大規模的拆建進行更新無法通過標準的改造手法完成。公共空間的重建,便成為了場地的破題根本。經過專家研討、照片歷史資料研究,團隊決定以景觀微更新的干預手法恢復一個大尺度的歷史城區。設計團隊從研究中提煉歷史價值,量身定制修葺更新方案,留住片區溫度的公共空間等手段,更好的為鄰里營造場所并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640-150

△ 改造前的煙臺山樂群路是破敗混亂的

640-151
△?煙臺山樂群路文化資源分析

640-152

△?煙臺山的道路系統圖紙,樂群路為煙臺山的主路,而九條小巷連接到周圍的社區,這就是倉前九里的由來

640-153

△ 煙臺山的現狀植物圖,我們經過了仔細的測繪,標出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并進行保護

用景觀道路系統修復原始空間

THE DESIGN OF ALLEYWAYS

煙臺山道路系統由一條主道和無數條支路構成。為提供當地居民適宜公共空間及生態環境,提升歷史街區的交往活力,設計師在狹長線性的支路空間內增設了一系列舒適的小場所和外擺休憩區,并通過鋪裝的界定形成了停留區和通行區。主道動線將人們帶入一個個開放空間。大量的微型口袋花園就在巷道的死角空間應運而生,開放式的空間為在場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

640-154

△ 樂群路的轉角,車行的功能被極大的保留,而行人的互動也被最大化的激活

設計師通過臺階的設計消解了原場地內復雜的地勢高差,巧妙地鏈接了高低路面。傾斜的古樹被設計成了場內獨特的景觀地標,利用植物柔化了建筑的冰冷感,有效地協調了居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設計團隊通過道路的契合、鏈接了區域內的碎片,將口袋花園的景觀設計連接在了一起。一動一靜在沿途的標識、石刻的文字中相連,營造了社區的創生。人們在移步換景的上山過程中也可以自然地與他人、與環境產生互動,由此促進片區交往因子的活躍度,提升空間活力。通過鋪裝的重新界定,樂群路最大化的保留了車行的功能,而人行的煙火氣也得到了極大的尊重。

640-155

△?樂群路成了市民寫生的場所

640-156

△?傳統的市民生活在樂群路回歸

640-157△?樂群路的通行功能并沒有被影響

640-158

△?下課后學生們仍然可以在街邊小攤買午餐
640-159

節點設計

NODE?DESIGN

場地的拆遷中,大量的老建筑材料被保留下來。團隊遵循“修舊如舊”及“可持續性”原則,石頭打碎后鋪平人行道?;⑵な眽境蔀閾跬翂?,瓦片變成了透光的花窗,麻石變成了場地的種植缽。老磚和新磚在砌墻時進行的刻意融合。在老磚稀缺時通過植物做舊來最大化形成歷史街區的文脈感。通過大量的新老材料的結合將場地的現在和過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 01「古法修葺圍墻」

640-160

△?我們仔細的調查了所有的老照片并在三維空間中逐漸復原

 

△ 歷史的記憶和現實的場景形成了時光上的對話

640-161
△?使用在地材料和傳統的工藝復原街道墻體和鋪裝
640-162
△ 新老墻體的差別變得難以察覺
△ 時間和空間在巷道中形成了一種統一
640-163
△?改造后的樂群路仍然是貫通煙臺山的主干道
640-144
△ 而傳統的記憶也被最大化的保存了下來
△ 舊的墻體也被我們進行了最大的修復
640-164
△ 煙臺山的歷史像寒武紀的巖層一樣在場地中重新呈現
? 03「原生材料再利用」
640-13
△?原生材料再利用
640-165

△?通過溯源歷史,恢復了街道的原本風貌,使之融入在環境之中

640-166

640-167

640-168

△ 新的踏步經過了處理和時間發生對話

640-169

△ 石材地刻的歷史地圖與老石材配合形成了獨特的空間

640-170

△ 煙臺山的古地圖被篆刻在石材之中

 

△ 廢墟中的每一個信息都被最大化的利用

在樂群路上,百年的榕樹和銀杏樹在樂群路上比比皆是。設計師尊重傳統街巷肌理,嚴格保護大型老樹及大部分植物,保全街區歷史感,實現植物和場地的共生關系。我們在縫隙空間中增加綠色。通過灑入草籽的方法使植物在麻石墻體上生長。石階旁,花草在麻石種植缽中自由生長,磚瓦縫隙中亦有藤蔓滲透而出。另外,在修建的過程中,邀請當地工匠使用傳統方法修復圍墻。將原本封閉的圍墻修改成半通透圍墻,利用高低差,既保護了居民隱私,也讓大量的植物和建筑的細節能夠從墻中透出,形成獨特的半圍合空間。原生植物的種植營造出生機和詩意,令新的景觀與煙臺山和諧共生。

640-171

640-172

640-173

640-174

640-175

△?我們最大化的保留了場地的植物并加種了很多的新的種植,讓煙臺山樂群路包裹在自然之中
640-176
△ 青苔從腐蝕后的麻石的縫隙中
640-177
△ 路邊擋墻的爬藤
640-178
△ 老樹被保留,新的苔蘚也從墻體中長出
640-179
△ 蕨類用生命力填充了墻體和步道之中的縫隙

640-180

△ 樹影斑駁使古老的巷道變得更加獨特
640-181
△ 就算是最為隱秘的小巷也是自然和歷史對話的場所
640-182
△ 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老樹自然展開
640-183
△ 樹影也可以從墻后探入巷道之中
640-184
△ 老的樹根和新的墻體形成了獨特的對話
640-185
△?人們甚至不會察覺場地曾經的模樣
640-186
△ 煙臺山的靈魂用自然藏匿在巷道之中

回應歷史空間的敘事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NODES

? 01「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卻長期得被高墻遮擋,形成封閉空間環境。設計團隊根據歷史文獻對圍墻和庭院進行改造,復原了石厝教堂圍欄及大門,并保留了庭院內的百年銀杏,重塑院內歷史風貌。為了完整呈現教堂建筑原貌,團隊將教堂入口處已被掩埋的臺階的地平降低了近一米。原樹池外特意擴大加砌了一圈形成了雙層樹池,以保護古銀杏的樹根,現場廢棄的石板材料和礫石被重新收集用于鋪設教堂內院。極簡的景觀設計烘托出場地內靜謐安詳的氛圍。

640-187

△ 石厝教堂平面圖

640-188

△?石厝教堂,興建于1860年,原名圣約翰堂( St. John's Church),五口通商之后由僑居福州的英國僑民集資籌建

640-189

640-190

△?銀杏古樹成為了樂群路最大的亮點之一

640-191△?通過半透的圍墻,人們可以更好的觀察秋季的落葉

640-192

△?每逢深秋,銀杏落葉形成了樂群路獨特的景致

△?廢棄的麻石板經過回收形成了場地的鋪裝
640-193
△?廢棄的柱礎也昭示著場地的過往
640-194
△ 一切的歲月都和現有的設計融為一體
640-195
△?石厝教堂定期會開放,方便市民參觀
△?經過設計后,市民終于可以近距離的觀看這個古老的修道院

? 02「閩海關稅務司」

在閩海關稅務司的景觀改造中,我們保留了原有即將傾倒的古樹,并以其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歷史紀念空間,老樹花園。簡潔的臺階消化了場地的高差,歷史的故事刻錄在花崗巖座椅之上?,F在的閩海關稅務司成為了福州市民的秘密花園。

640-196
△?閩海關稅務司航拍圖

640-197

△?稅務司的古樹雖然快要倒塌,我們盡全力將其保留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古樹花園

 

△?閩海關稅務司的后花園成為了煙臺山市民的后花園

640-198

△?歷史的故事被刻在花崗巖坐凳之上
640-199△ 苔蘚和臺階形成完美的圖底效應

640-200

△?復雜的高差被臺階消化

社會意義

SOCIAL?SERVICE

在修復和翻新煙臺山舊貌過程中,將復興痕跡隱于場地設計之中,盡可能的向場地居民與游客還原片區原始歷史面貌。將歷史文脈及現代視野在場地內有機融合,使煙臺山再現其世紀滄桑后的芳華活力。

640-201

△?良相的標識和新的墻體在幾場雨后已然和自然融為一體

640-202

△?煙臺山的設計進行了大量的留白為標識的融入成為了可能

640-203

△?將復興痕跡隱于場地設計之中

640-204

△?閩海關稅務司成為了煙臺山的婚紗拍攝的打卡點

640-205
△ 如今的煙臺山再現其世紀滄桑后的芳華活力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煙臺山樂群路城市微更新
項目位置:福州,中國
項目面積:2.7公頃
項目業主:福州萬科
景觀設計:Lab D+H上海
設計團隊:李中偉,林楠,張家茜,周建,徐,李秀娟,龔浩堃
標識設計:良相設計
攝影版權:魯冰,存在建筑,倉前九里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由?存在建筑、?倉前九里提供

04?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場地解讀 | Site Interruption

沙井古墟地處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混合型歷史街區,占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包括一條古老的河流——龍津河,一幢上千年歷史的南宋建筑遺址——龍津石塔,以及幾百棟老屋、十幾處祠堂,若干古井、牌坊、廢墟和遺跡等。今天,它又混雜了城中村、臨時建筑與非正規移民社區,整體風貌呈現出極具特色的新舊雜陳和多元共生狀態。

▼沙井古墟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混合型歷史街區

640-206

▼沙井古墟航拍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沙井古墟的歷史文化價值,探索一種基于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之上的城市更新與城市價值再生模型,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受沙井街道辦和華潤置地集團委托,策劃、設計了一組景觀/建筑/室內設計微改造(含新建)項目,同時作為策展人,一并策展了“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在真實的街道&村落生活場景之中植入現場展覽,同時組織村民和社區開展各種類型的公共活動,期望借助有創意的設計和展覽,發現歷史遺存的獨特美學價值,創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場景,激活已經趨于衰敗的地方生活社區。沙井古墟新生計劃和時光漂流城市現場展,從2019年9月初開始,到2019年12月底全部完成,整個策劃、設計、策展和展覽過程歷時四個月。
場地解析?|?Site?Analysis?

▼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展覽主海報(策展人:張宇星、韓晶,展覽視覺設計:SURE Design)

640-207

沙井古墟新生是一個包含了河流整治、景觀設計、建筑和室內設計等項目在內的歷史空間保護、激活、再生系列計劃,其主體項目是對龍津河的一段(約70米)進行示范性的水體整治和景觀改造。同時,在龍津河沿岸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場域地點(如廢墟、老屋、戲臺等),采用“融合設計”方法,在保持場所特質的基礎上,刪繁就簡、順勢營造,增加整個地區的在地空間吸引力。

▼沙井古墟新生-設計范圍

640-208

沙井古墟新生,類似于一種“針灸療法”,選擇最關鍵的經脈、穴位,對其進行輕微干預,避免因為突兀的設計介入而造成地區社會結構和空間紋理的斷裂。包含六個(組)改造和新建設計項目,分布于龍津河兩側:A、龍津河河岸景觀;B、龍津水榭;C、戲臺;D、廢墟花園;E、山墻之家;F、老屋影像館。

▼六個(組)改造和新建設計項目分布于龍津河兩側

 

龍津河曾經通航,從沙井古墟穿過直接流向珠江,是古代市集、貿易、運輸的重要通道。后來由于墟市的衰弱,河道被逐漸填塞、減窄、污染,變成一條寬度僅為2米左右的黑臭水體,并且被用鐵欄桿圍護起來,防止人掉入其中。項目采用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把現有河道的縱 剖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污水箱涵;上層是雨水通道(在沒有雨水時,可以將附近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中水注入其中)。

▼龍津河雨污分流改造-河道剖面示意

640-209

進一步,將河岸兩側的欄桿取消,把封閉的河流完全打開,交還給市民,并在河岸兩側設計了一組花池、座椅、小橋、步道等,使龍津河煥發出生機。于是河流得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成為人們可以親近、觸摸、玩耍和游戲的場景。

▼龍津河河岸景觀改造設計意向圖

640-210

▼方案總平面

 

▼廢墟花園

 

▼老屋平面、立面

 

▼戲臺平面、立面

 

▼雨污分流改變了河道剖面,利用現有河道解決污水排放問題

640-211

▼雨污分流維持了村落現有排水系統

640-212

▼河流重新成為有趣的日常生活場景

 

▼河道兩側有很多潛在的場所空間

640-213

▼通過設計和展覽將河流轉化為有意義的場所

640-214

▼重新設計后的道路

640-215

龍津河一側的道路完全擠壓到河流邊,“道路爭搶河流”的現象非常嚴重。即使如此,道路仍然處于無序雜亂之中,汽車、摩托車、電瓶車、行人等混行在一起,交通效率并不高。對此,設計提出了一種平衡性解決方法:對道路線型重新設計,采用“道路裁剪”方法,把道路線型適當彎曲,將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線寬減窄,還給河流水體和河岸景觀,道路瓶頸處則適當加寬。

▼路線適當彎曲,不必要的路線減窄

640-216

道路剪裁之后,“裁直剪曲”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邊角余料空間,可以用于景觀、觀賞休憩。設計了一些懸挑花池、美人靠座椅、過河小橋,豐富沿岸景觀。進一步,將岸邊新增邊角余料空間的標高降低之地面以下,從視覺上拓寬了河道寬度。

▼從道路中“擠出來”的路邊座椅

 

歷史上,龍津河的寬度曾經達到5-10米,后來逐漸被填塞,道路和房屋占用了河道。為此,選擇局部地點嘗試適當增加水體寬度,“還路于河”,設計了親水臺階,可以供人們在水邊玩耍,體驗河流的原始魅力。

▼親水臺階

640-217
如果把沙井古墟當成一個大型、開放的“歷史場景美術館”,為了實現步移景異的游覽效果,就需要設計獨特的游覽路徑和觀看地點,讓人們“不經意”地發現歷史遺產之美。于是,設計一個看得見風景的地點,也許比設計觀看景觀本身更加重要。龍津水榭就是這樣一個地點,它位于龍津河的一個橋邊,橫跨在河面上,可以在此觀看河流的上下兩個方向,也成為村民隨意休息交往的微小場所。

▼水榭邊的原始場地坑洼不平

 

▼用輕輕觸碰、可循環再生的方式營造場所氣質

640-219

沙井古墟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曾經是南宋歸德鹽場衙署所在地、200年前的深圳四大墟市之一,也是珠三角著名的蠔鄉、粵劇之鄉和螳螂拳武術之鄉。但是由于整個地區的衰弱,這些傳統文化也已經走向式微。建筑師希望通過一系列公共空間的恢復、改造和創造,激發當地文化遺產的復興。其中,一個重要節點是戲臺。戲臺建筑原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建,由于年久失修,逐漸成為一個“無用空間”(里面設置了微型消防站)。為了重新恢復戲臺功能,設計師用很輕的方法對老建筑進行改造,從當地收集一些舊木材和青磚,用于室內裝飾和地面鋪裝。于是一個具有歷史質感的“融合場景”被創造出來,村民組織以及社區機構可以重新利用戲臺從事文化活動。

▼利用廢舊木材和青磚創造具有歷史質感的融合場景

640-218

 

▼廢墟花園設計意向圖

640-220

在戲臺附近有一處建筑廢墟,長期荒廢變成了雜草叢生的空地,有居民在此種菜。建筑師利用廢墟邊的公共廁所屋頂,順勢設計了一個空中廊橋系統,包括大臺階、空中棧道、腳手架海報塔等,讓人們可以走到二層標高,近距離觀賞近在眼前的歷史建筑群(包括兩個祠堂、一個家塾、環繞周邊的老建筑群)。同時,利用廢墟一側的小空地,將其改造成為室外廣場,鋪上木板,可以坐在此處休息,也可以從事小型交往、休閑、聚會、體育活動(比如在此練習螳螂拳)。

▼廢墟花園航拍

640-221

 

▼通往廢墟花園處有一個公共廁所

640-222

▼利用公共廁所屋頂順勢設計了大臺階和廊橋系統

640-223

▼在完整保護廢墟遺址的基礎上增加空中步道

 

▼新增的空中廊橋系統與廢墟完全脫開

640-224

▼山墻之家設計概念圖

640-225

龍津河水閘處的六角亭廣場,是整個沙井古墟新生計劃的核心區域之一,匯集了眾多歷史古跡,包括六角亭、古牌坊、歸德鹽場衙署遺址、圍頭古井、觀音廟等等,這兒也是當地村民休閑、聚集的場所。建筑師選擇了六角亭正對面的一棟老屋(一樓是麻將館,二樓為居?。┥綁α⒚孢M行改造,試圖在已經非常豐富的歷史場景中,塑造出新的戲劇化場所特質。山墻立面使用黑色穿孔鋁板(孔徑40毫米),脫離老屋原有山墻建造。

▼夜晚燈光透過穿孔鋁板立面,形成戲劇化的效果

640-226

▼將立方像素系統融合進一棟老屋

640-227

將“抽象網格空間”和“立方像素空間”同當代以及歷史空間進行融合,是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經常采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本項目選擇一棟空置老屋進行了實驗,在老屋入口處增加了立方像素系統(黑色花紋鋼板+透明白色亞克力),并且延伸進建筑內部。由于這個系統是具有可變性和容載性的,類似于一種“建筑基礎設施”,因此可以將屏幕、投影、燈光等設備自由安裝其中,從而實現在幾乎完全不改變建筑原有狀態的情況下,包容高密度的媒體信息功能。

▼影像館鳥瞰

 

▼立方像素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媒體盒子”

640-228

▼走在小巷中就可以看見媒體盒子里的影像作品

640-229

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
策展人:張宇星、韓晶
參展人(按姓氏拼音排序)
冰逸、韓晶/邱嘉玥、黃偉凱、黃引、胡向前、林奧劼、李燎、李娜、劉慶元、林芮襄、呂曉正、沈少民、劉通、孫文浩、文皆俊杰、徐子薇、袁俊峰/大地創想、姚明峰、張利華、張爍、張增增
沙井古墟,可能是深圳最美的地點之一,因為時間在這兒凝固了,所有與時間相關的痕跡全都在此匯聚,構成了一座“時光美術館”。這座“時光美術館”中,展出的是:石塔、古井、廢墟、祖屋、祠堂、殘垣、窄巷、飛檐、牌坊、角亭、遺跡、斷碑、村屋、河流、青苔、大樹、昆蟲、喧聲、鬧市、社戲、雞鳴、犬吠、車笛……

▼展場鳥瞰

 

時光,也許是這個時代最珍貴、最奢侈、最迷人、最魅惑的消費品,因為時光既是整個世界的共同剪影,也是每一個人身體所能感知的最小體驗單元。時光漂流(Time Drift)是每一個瞬間正在發生的群體事件,也是每一個地點無法阻止的共同衰變。但是“新生”卻是生命中最具有戲劇性的內在能量,所有人將被重新喚醒,進入到無法預知的未來場景,所有的城市和鄉村景象也都會反復重演。

▼壁畫(劉慶元)

 

沙井古墟正在發生的事件,與歷史相連,更與未來相關。一場突如其來的展覽即將進入到無比平淡的日常之溪,如同一場暴雨激起了河流泛濫。信息,正在成為真正的河流,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今天都生活在信息河流之中,于是與信息相關的“城市現場展”就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種城市場景創新實驗。

▼裝置(袁俊峰/大地創想)

640-230

沙井的時空異質性正在被重新塑造,或許會成為全球信息網絡中的奇異吸引點。這有賴于一種稱之為“城市策展”的全新策略,它把信息與場景、空間與內容、經濟與社會、虛擬與現實、歷史與未來、自然與人文完全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時空融合價值。

▼裝置(張爍)

 

▼裝置(沈少民)

640-231

用“城市策展”來重新定義“城市更新”,也許是本次展覽的價值所在。我們選擇了沙井,僅僅是因為,沙井也選擇了我們。流逝的時光在這里重重疊印,龍津河故道猶存。時光漂流猶如一次探索之旅,將由“時間本人”來引導觀者緩緩走入時空隧道,展現在面前的會是什么樣的奇異景觀?來吧,來看沙井古墟!時光的美和魅,取決于我們如何觀看她!

▼裝置(李娜)

640-232

展覽以光影、時間、痕跡為三條主線,伴隨古老的龍津河徐徐展開。展區共劃分三大主題單元——老屋的光與影、拓印時間、正在凝固的痕跡,將蠔、鹽、海這些本地元素,與裝置、影像、壁畫、涂鴉、論壇、市集等藝術作品和公共活動融合起來,創造一種獨特的城市現場展體驗場景。

▼裝置(孫文浩)

 

▼裝置(文皆俊杰)

640-233

▼裝置(林芮襄)

640-234

利用微改造完成的空間場地,粵劇表演、螳螂拳課堂、學術沙龍、樂隊現場、古墟市集,互動工作坊、真人圖書會,以及各種類型的村民自發活動在此陸續開展,激活了潛藏已久的本土文化基因。多種形態的文化活動因為空間和展覽的媒介作用,在千年古墟中相互碰撞出火花,并進一步鏈接了個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設計與藝術,讓這種鏈接充滿情感與溫度,一個又一個純粹而又創新的“本地性”被發現、創造出來。

▼戲臺重新成為有活力的在地公共空間

 

640-235

640-236

▼在古墟遺址恢復市集

 

 

▼兒童是本地文化傳統的傳承人

640-237

640-238

結語 | Ending
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既是設計也是展覽,既是保護也是激活,既是景觀也是觀景,既是更新也是懷舊,既是日常也是戲劇……它融合了多種要素,試圖將過去和未來、歷史與當代、在地或遙遠完整鑄造在一起,形成具有充滿時空張力的場景狀態。作為一個新的空間價值模型實驗,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也期待沙井古墟因為這次實驗行動,而開啟一次緩慢卻又深刻的時空演化歷程。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沙井古墟新生

項目地址:深圳

項目時間:2019

場地面積:3000㎡

建筑面積:1000㎡

設計公司:趣城工作室

建筑材料:石材?木材?鋁

項目類型:公共空間?展覽空間?景觀

05?廣州 黃埔區沙步舊村城市更新

640-239
煥新功能的現代城市建設如何保留歷史印跡,傳承文化脈絡,是一項可持續研究的課題。2019年《廣州市黃埔區沙步舊村改造實施方案》獲得區政府正式批復。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MPG摩高設計作為景觀規劃設計主持機構參與了黃埔沙步社區城市更新建設項目。經過歷時兩年多的精心打磨,一個具有良好自然環境,文化歷史和教育意義的融德里嶺南風貌街區先行落成了。
整個沙步舊村改造項目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黃埔東路以南,開發大道以東的沙步村。而此次開放的融德里位于13 號線夏園站與南崗站之間的黃埔東路與開發大道交匯處,未來規劃有5 號線延長線保盈大道站,公園周邊交通便利,是沙步舊村改造的核心區域。
隨著城市發展的推進與變遷,規劃訴求背后的拆遷形成了城市大力度城改與更新的廣闊空間。通過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的調節、優化,從而做到充分保留地方的生活氣息,完善提升城市形象。同時場地內功能復合,原生態場地與商業、住宅、學校及社會用地功能齊全,后期可形成復合型城市公園,有利于社會型城市空間與生態宜居的整合鏈接。

?

一生之城: 少有所學,壯有所成,老有所愛
The City of Life for All Ages
盡滌舊樣,氣象維新。以古城歷史文脈為筆,以新城生命活力為墨,萬科黃埔新城正在譜寫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生態宜居之城!
在實施過程中,萬科以集群設計作為先導行動,逐步激活沙步更新的共建與眾創之路。
Taking bo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old town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new city, Vanke Huangpu New City is composing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for all ag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Vanke took the cluster design as a leading action to gradually activate the road of co-construction and mass-creation of Shabu Update.
640-2
萬科廣州黃埔區沙步城市集群設計理念是建設一生之城,說的是童年時期從“風車公園”的夢想出發去“大腳印公園”追尋成長的足跡;經過 “運動公園”的乘風破浪,少年時期向青年時期的成長是在鋪滿“英雄花”的“公園”對歷史的敬仰;中年時期乘風歸港“融德里”,將傳承與擔當刻進祠堂的棟梁;而“自然濕地公園”與“飛鳥公園”則是晚年時期安然回歸的康養。而本次展示的是新落成的集歷史風貌建筑與新生城市公共空間相融共生的融德里。
640-240
乘風歸港-融德里
Ride the Wind and Return to the Port??– Rongdeli
?
六脈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
年少時的拼搏經歷和積累,
到中年時慢慢沉淀下來,
守護家的港灣,
?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640-241
640-242
場地現狀與難點?–?Site Background and Challenges
?
融德里位于原沙步村鹿步大街,緊鄰鹿步滘古運河,包含原村落保留的諸多宗祠建筑及新建仿古建筑群,總用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總建面約9500平方米,其中保留文物及風貌建筑近2000平方米。融德里不僅是未來的濱水商業街,更是有著多樣性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觀景、聊天、聽戲、釣魚等,這些最具城市人文特色的活動,是城市中最有特點的活力因子。
640-1
▼沙步村歷史文化分析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Shabu Village
嶺南的人文風情:提煉與再現

Cultural customs of Lingnan: refinement and reappearance

640-243

對山水城市廣州的“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钡墓懦菤v史格局進行提煉演化,形成行列式住宅圍合的巷道空間,最大程度保留歷史建筑原貌,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灰塑。
嶺南婚慶文化:保留與重現

Lingnan wedding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reappearance

 

選取最具有傳統文化特色氛圍的迎親活動,作為場地的文化符號表達。
粵劇文化:藝術氛圍營造

Guangdong Opera Culture: creating artistic atmosphere

 

新增戲臺元素,以浮雕細節等元素表達形式,重現并營造粵劇文化場景。
沙步龍舟文化:發揚與重現

Sabu dragon boat culture: promotion and reappearance

 

挖掘沙步龍舟文化,并在濱水運河岸邊,打造文化印記元素空間,傳承文脈發展。
▼沙步村古建筑分析 –?Analysis of Shabu Village?Ancient Buildings
目前,湖泊以北的古建筑開放區已經顯露雛形,區域內 11 處黃埔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及 22 處傳統風貌建筑等古建筑都得以原址修繕和保護。
640-244
▼沙步村建筑材料回收與利用-Reusing and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from Old Shabu Village
村內有許多帶有回憶和歷史性的材料和元素,我們回收了這些“老物件”,并加以利用,變成新的景觀元素,留住記憶,傳承文化。
▼場地空間的使用情況 – Usage of Site Space
場地內市民的活動具有多樣性,是最具有人文特色的活力因子
640-245
設計理念 –?Design Concept
?
通過發掘青磚、瓦片、石板路、嶺南山墻、宗祠文化建筑、運河、古樹等現狀場地中的傳統元素:喚起“記憶”、注入“新生”,將融德里打造成廣州又一傳統文化名片。
640-246
融合這些歷史的、在地性的、記載過去的元素和未來景觀場所,我們希望將現有生活模式引入歷史場地,保留城市“煙火氣”,激活場地原有氛圍,實現具有“地方生活屬性”的濱水休閑商業氛圍,從而為沙步創造一個保留文脈記憶的精神場地。那么對現有場地生活場景的思考,從圍觀者與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就成了本次地塊設計的起始點。
以嶺南濱水睦鄰街市為定位,重點打造以嫁娶文化、龍舟文化、粵劇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網絡,促成風貌文物建筑復建及與新生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
640-247
嶺南婚慶文化 –?Lingnan Wedding Culture
?
廣州黃埔新城融德里選取最具文化特色氛圍的迎親活動,專門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嫁娶文化空間作為場地的文化符號,從迎親、拜堂、拍婚紗照,到領證、擺喜宴,全都一一呈現。
640-248640-250
640-249
640-251640-252
傳統文化的參與體驗?–?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景觀設計上,得益于建設方拓寬濱湖界面形成前后錯落,有序的開放空間,統一整個湖區及沿岸場地作為一個休閑公園,將獨立的風貌建筑群作為景觀小品,和諧有機地穿插其中……

 

 

▼走上鵲橋通往湖心島,兩邊假山嶙峋,榕樹掩映著粵劇大戲臺;

640-253

640-254

640-255

 

640-256

640-257

 

640-14

640-258

640-260

640-259

▼南面海絲文化廣場演繹著:韓愈雕像、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墻、扶胥古運河碼頭……

 

640-15

640-261

 

640-262

640-16

嶺南建筑 –?Lingnan Architecture
建筑設計上,鑊耳墻、人字坡、博古脊林立。融德里首先是對場地內保護性文物建筑進行精心修繕,進一步凸顯嶺南當地的建筑特征,對于新建建筑,則參照嶺南特色園林建筑,與場地內保護性文物建筑風格、體量相統一,以新嶺南建筑風貌強有力的對標嶺南天地、永慶坊等成熟的嶺南特色商業街區。

 

640-263

640-264

640-17

640-265

640-18

沙步的舊村生長于城市更新項目的歷史文化保護片區,而融德里則是黃埔區體量最大的舊改項目之一。在實現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轉變中,凸顯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傳承底蘊,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化保護。未來,融德里將舉辦醒獅、龍舟、粵劇等各種活動,以及廣府美食、手作體驗等豐富有趣的體驗項目,讓“榕樹下的慢生活”回歸社區,靜坐窗邊,品一份老城的悠閑,將指日可待。
640-19
未完待續
640-20
To be Continued
城市更新時刻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沙步城市集群設計在高速城市建設的背景下,以保護自然、尊重歷史、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不斷地與城市更新融合發展,通過共建、共治、共享的集群設計,讓沙步社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萬科廣州融德里
景觀設計:MPG摩高設計
主持合伙人:馬震
設計團隊:楊龍父、王冠、高麗、呂娟、竇瑞、宋晨、張瑤、席瑞君、向莉樺、張瑞、李云、梁雅琳、唐子涵、羅佳雪、李世佳、付勤舟、周鵬、何柯潔、胡玥
開 發 商 :廣州萬科集團
攝影團隊:由MPG品控部張爭來及廣州萬科提供
項目地點:廣州黃埔區
設計面積:30600㎡
設計時間:2021年07月
建成時間:2022年07月
06?重慶?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640-266

一條老街,一段老山城往事,

一路走去,仿佛聆聽故事一般。

彈子石老街是重慶人熟知的百年老街,

如今經過兩年的靜心打造。

終于重新開街,重新展現重慶開埠時的繁榮景象。

整個彈子石老街可謂建筑層次分明

建筑細節豐富

所有的建筑雕刻和石刻都是由三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刻大師所做

640-267

彈子石老街在沿襲原老街肌理的前提下,保護區用地面積不變,用地范圍略向南偏。加上沿長江展開的老街風貌延續區,整個老街的沿江界面比以前寬,輻射面可擴大至渝中朝天門地區。同時新的設計將賦予古老的風貌以新的內涵,舊時南岸的彈子石老街將成為重慶一條富有人文氣質和懷舊情懷的老街,復原古時老街的繁榮面貌。

640-268

彈子石老街風情商業新用地范圍以南濱路法國水師兵營為起點,彈子石老街風情商業區為彈子石老街風貌核心保護區,老街延地勢蜿蜒而上,穿過泰昌路一直向彈子石路延續,彈子石路旁的轉盤商業為商業橫軸的終點。老街風情商業將保持小體量高低錯落的山城風味;作為“山城”的基座,濱江商業延南濱路向南延續至向彈子石廣場。

640-269

原有的彈子石老街是典型的重慶風情,新建的“老街”也將延續傳統空間的尺度及建筑風格。老街處于彈子石老街風貌核心保護區域,從彈子石路蜿蜒而下直至法國水師兵營,街道寬度以5~8米的小街道為主,建筑高度為1~2層,注重近人尺度的趣味營造,立面風格采用“重慶老街原始的老建筑提取元素,用現在的材料和手法營造”,此處將成為新重慶的城市名片。

640-270

原規劃方案 彈子石老街的城市空間以法國水師兵營為依托,以彈子石正街為軸線,形成“一點、一線、四片”的布局結構形態:

一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法國水師兵營;

一線:彈子石正街及其兩側建筑;

四片:東山巷片區、長興巷片區、南岸區糧油倉庫片區和重慶皮毛廠片區。

640-271

將會以原方案的布局結構為基礎,并且注重并突出巴蜀古鎮的空間形態:

1.山城特有的坡地自由式街巷格局;

2.具有濃厚巴蜀古鎮的市井文化氛圍;

3.重建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謙泰路二號,保留南岸區居民的集體回憶。

640-272

兼顧彈子石老街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改善,在充分尊重老街歷史環境的前提下,重新構建老街,以將老街原始的城市肌理與空間還原,并對傳統建筑和街區進行合理的修繕與利用。

640-273

640-274

640-275

彈子石老街入口

640-276

640-277

640-278

640-279

640-280

640-281

640-282

640-283

青云橋

這是發生在光緒年間的故事。一個叫楊沛的巴縣人,屢考不中,郁郁不得志?;丶彝局?,在一座石橋上遇見一位苦行僧人,楊沛可憐他雙腳被草鞋磨破,便將自己的鞋送給他。僧人深表感激,留下一本奇書給楊沛,并叮囑他日后做官要廣行善事。

之后楊沛果然高中,并出任巴縣令。楊沛不忘當年石橋奇遇的承諾,在做官之后廣行善事,并將當年遇見僧人的石橋精心修繕,命名為“青云橋”。自此,“青云橋”的故事廣為流傳,而楊沛贈鞋、回饋鄉里的故事,也被民間傳為美談。

640-284

640-285

640-286

640-287

王家大院

640-288

640-289

640-290

640-291

640-292

教堂

640-272

640-293

640-294

640-295

640-296

夏家大院和孫家花園

640-271

640-297

640-298

建筑細部和景觀小品

640-299

640-300

640-301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重慶招商置地 ·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

開發商:香港置地集團公司/招商局蛇口

建筑設計:香港梁黃顧建筑師事務所

項目地點:重慶市重慶市南岸區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CBD

設計年份:2009 |?建成年份:2018年

總建筑面積: 30000㎡

攝影師:WOHO

下載鏈接為網盤地址,如鏈接失效,可評論或私信告知。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以下吧
點贊17贊賞 分享
評論 搶沙發
頭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頭像

昵稱

取消
昵稱表情代碼圖片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