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對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部署。這是國家出臺的又一項支持建設的新措施。
今年,文旅部將統籌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其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計劃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預計2025年基本建成。正在各地規劃和建設的國家文化公園,未來將與大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集體認同的國家文化記憶。
那么,究竟什么是國家文化公園?為什么要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又將如何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是國家的象征,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產后所反映的整體性國家意義;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游憩空間,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其中進行保護和創造。
國家文化公園,與經常提到的國家公園并不是一回事。
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國家公園由國家確立并主導管理,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10月,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5個國家公園成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
從國家公園到國家文化公園,近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不斷進行著道路探索。國家文化公園由國家公園引申而來,是國家公園新的發展形式。中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在國家(自然)公園、國家歷史(遺址)公園等模式之外,探索一種符合“文化”公園特質的“中國范式”。
早在2016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1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0月,中央正式提出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今年初,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至此,我國形成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建設布局。
長城的巍峨、大運河的壯美、長征的偉大、黃河的厚重、長江的磅礴,皆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在建的五大國家公園,代表的都是獨一無二、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橫臥于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經戰國至明朝2000余年修建,最終呈現如今的規模。其一磚一瓦,皆由人造。這項人工奇跡,東起大海,穿越森林、草原、沙漠,橫臥平原、山脈、高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軍防體系最復雜、規模最龐大的文化遺產,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起到保護兩側人民長時期安定生活的作用,也體現了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萬里長城是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包括戰國、秦、漢長城,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西夏、遼具備長城特征的防御體系,金界壕,明長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區市。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隋朝統一中國后,利用天然水道和古運河,開鑿了溝通北京與杭州的人工運河,使江南、江淮、燕趙等地區能夠和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洛陽、開封等地聯系更為密切,為唐宋的繁榮埋下伏筆。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然河流、湖泊、濕地等資源,跨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功地將南北方、政治經濟中心與其腹地溝通連接。到了今天,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仍在我國的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個部分,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浙東運河、永濟渠(衛河)、通濟渠(汴河)10個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
京杭大運河江蘇揚州段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從江南到西北,行程二萬五千里,地域覆蓋之廣闊,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極為罕見。
紅軍在長征中翻山越嶺,跋涉大江大河,面對過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長征路線的地貌極致之地多分布在西南地區,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脈。這里的自然景觀壯美雄奇,令人心向往之,也令人望而生畏。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反映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
江西贛州于都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口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干流全長6300余公里。長江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標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多樣性,“江河互濟”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綜合考慮長江干流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13個省區市,涵蓋文化保護和展示、文旅發展和融合等各個方面。
南京長江大橋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黃河,全長5464千米,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幾”字形姿態盤踞在中國北方大地。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最后流入渤海。
在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黃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不斷影響著周圍的多元文化。最終,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中華文明。
黃河流域是一座巨大寶庫,文化旅游資源在黃河流域比比皆是,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擬將河南作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
黃河壺口瀑布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給參與者提出了一道空前的難題。過去的國家公園都是以點、面布局,而幾大國家文化公園則是呈線性分布,動輒有萬里之遙,涉及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沿線的資源稟賦和建設基礎差異很大。
《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要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總體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穩妥、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標,主要是整合文物和文化資源,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標志。具體路徑是建設四類主體功能區。建設方式是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
不同歷史背景、家底實力,讓各地的展現形式、時代價值、歷史區域等都有一定的個性。因此,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從歷史背景出發,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文化基礎、文化資源、經濟條件等因素,加大創意和策劃力度,尋求更適合當地自己的發展路徑。當然,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充分考慮到線性文化遺產跨地區間的溝通和協調,保持景觀上的連續性。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于冰認為,要統籌好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重點是回歸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比如長城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同尋常,在政府、專業機構、企業主導的同時,還應組織開展公眾意見征詢和社區共建共享。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竇文章提出,長江文旅規劃面臨長江歷史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發展問題,長江文化與沿線地方歷史文化的融合發展問題,以及長江文化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問題。為此,要高度重視頂層設計,重拳突破打造核心產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蘭州大學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嵐嘉提出,支持在黃河九省區建設若干黃河文化產業集聚區,形成東、中、西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黃河文化產業發展廊道,提高黃河文化產品生產能力和黃河文化服務質量,積極推進黃河文化創意產業成為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努力把黃河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黃河文化的產業優勢。
在國家文化公園的運營管理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范周建議,通過與文化企業合作,引入以創意為靈魂、以文化為核心的多種新型業態。鼓勵公眾和志愿者參與,引導社團、民間協會、民間組織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建立國家文化公園合作伙伴機制,協助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與管理決策。
暫無評論內容